3月22日,在2023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上,包括王基铭、曹湘洪、谢在库在内的7位院士和多位专家共同围绕我国炼油行业“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更长时期的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交流分享,助力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经相继推出关于清洁能源的行动计划。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表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对于炼化行业而言,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是推进用能结构变革、产品结构调整、流程创造再造、原料结构优化、绿氢体系发展以及发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要重视发展催化反应、低碳能源、分离材料、电气化、智能化、循环利用等前沿平台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则重点阐述了行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策略。他表示,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炼油工业要在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时,实现深度炼化一体化,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近中期,交通运输仍以化石燃料为主要动力,炼油工业肩负着提供清洁油品的重要任务;中远期,炼厂将从油化结合型向化工型转化,以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高价值特种产品为主。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能效、低碳排放、低碳氢源和CCUS技术。
当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加快发展,但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认为,汽车减碳要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在可预期的较长时间内,汽车动力是电、氢、油共存的格局。因此,炼油企业要努力生产高效、高清洁的汽柴油,支持车用内燃机实现碳减排和污染物净零排放。同时,建议相关单位和企业要进一步开展高效、高清洁汽柴油标准研究和相关生产技术研究。
此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提到,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而言,“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低能耗、低碳排、低成本和高端化。展望未来的科技布局,重点要突破氢能工厂、生物炼厂、智能炼厂,以及可降解塑料、高端化工材料等前沿技术。中国石化拥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将会持续布局,实现炼油与化工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