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助力“双碳”进程
11月5日,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低碳城市发展论坛在杭州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杜祥琬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科学论证的自主承诺,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当前,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三个突出问题,要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的达峰原则,在达峰的基础上,持续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等措施,加快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城市是全球碳中和的关键所在。”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城市双碳政策大多关注的是城市地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忽略了城市边界和管辖范围外的间接排放影响。不能描绘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全貌。”我国城市要坚持提效率、优能源、强生态三大碳中和战略,关注能源、交通、建筑等七大净零转型领域,开展零碳产业、零碳旅游、碳中和产品等十项行动计划。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指出,以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落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生态修复与建设、污染减排与防治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向未来,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十分紧迫而艰巨,能源、产业、消费、科技、金融、治理等多个领域要共同发力开展低碳绿色革命,同步推进工业化、绿色化、低碳化,以绿色革命精神推进城市低碳发展。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强调,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之间存在双向约束,必须考虑各个地区差异,梯次有序地开展碳达峰行动。他指出,浙江的化学工业、纺织品、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等支柱产业耗能较高,石化产业发展将对碳达峰带来严峻挑战。2035-2040年后,浙江以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为导向的能源绿色转型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海上风光电资源开发利用和分布式光伏将稳步增加、核电机组逐步扩容、火电机组逐步退出,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绿色转型不可偏废,需同步推进。
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胥伟华在会上谈到,今年以来,杭州持续深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碳排放监测试点,应用“光伏+储能+超快充+车网互动+一体化集成、复合聚合能源调度系统”等新技术,树立中国式现代化杭州城市建筑群“低碳、韧性、柔性、智慧”的示范标杆。
“作为首批低碳城市试点城市,杭州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加强创新引领和成果转化。”胥伟华介绍,今年10月成功打造了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同时在低碳领域开拓储能、光伏、风电、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产业。通过能源设施的共建共享、清洁能源、互保互替等方式,杭州积极开展区域能源合作,不断探索跨区域的碳汇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化等务实合作,为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力量。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指出,要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除了关注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方面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培养市民群体的低碳消费习惯,可以让低碳城市建设事半功倍。杭州垃圾分类和垃圾直运的实施,不仅仅一项简单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是推动市民生活方式革命的最有效载体,既节约了建设垃圾中转站所需土地,提升了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和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又实现了垃圾资源的减量化,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