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院简介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关于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系列指示精神,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贡献西大力量,学校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广西大学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凝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林学院、农学院等学科相关团队,聚焦大跨拱桥低碳设计与数字建造、低碳建材与绿色建造、绿色化工与碳转化技术、蓝色能源与碳替换技术、甘蔗和人工林等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双碳政策与管理等研究方向,围绕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培养和储备“双碳”领域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开拓国内外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人才支撑和决策支持等。
(广西大学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网站https://carbon.gxu.edu.cn/)
二、招收计划
依托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数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年招收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围绕“双碳”开展交叉领域科学研究。
三、招收类型
(1)科研博士后:指流动站根据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而招收的具备创新能力培养潜力的博士后。
(2)师资博士后:指以师资补充、培养、选拔为主要目标,作为学校师资后备人才而招收的博士后。
(3)项目博士后:指入选国家博士后专项计划,进入学校流动站工作的博士后。包括国家博士后引才项目、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档博新计划、BC档)、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入选者。
四、招收条件
(1)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2)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
(3)热爱科学研究工作,工作积极主动、执行能力强;工作勤奋踏实,有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经过扎实的科研训练,具备良好的文献调研、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脱产博士后研究人员,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须转入本校。
五、申请师资博士后条件
(1)进站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
(2)科研博士后进站满6个月至24个月内,经答辩评审可转为师资博士后;科研博士后进站满6个月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者入选国家博士后专项计划,可申请、推荐转为师资博后。
(3)项目博士后进站满6个月,可申请转为师资博士后。
(4)对于条件优异者,入站时可直接定为师资博士后。
六、薪酬福利待遇
(1)为全职优秀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博士后年薪30.6~50万元,薪酬组成为:基础年薪21万元+单位支付社保约1.6万元+自治区博士后专项补贴8万元(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博新计划”的博士后,自治区博士后专项补贴每年15万元);师资博士后增加3万元师资博后津贴。
(2)全职博士后享受与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体检、工会福利、伙食补助等待遇。外籍博士后由学校为其购买商业保险,享受与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同等的体检、工会福利、伙食补助等待遇。
(3)为全职博士后提供约40平方米的校内租赁住房。
(4)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子女享受广西顶级附属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教育资源。
(5)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报学校具有自主评审资格的研究系列副研究员职称;满足申报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称基本条件和业绩条件的师资博士后,可申报副教授职称。
七、科研资助
(1)科研启动费:学校提供全职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其中科研博士后10万元,师资博士后30万元;项目博士后按照入选项目相关规定予以资助。
(2)博士后可申请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入选者获专项经费10万元。
(3)合作导师可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选题创新潜力巨大的,提供特别资助20万元。
八、课题组优势
(1)团队具有丰富的国家级基金申报经验,可提供全面的基金申报指导。
(2)积极支持科研博士后转师资博后,参加学校人才引进评审,通过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等相应的职称评审后,获得学校专任教师事业编制。
(3)合作导师可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进站即补贴5万元启动资金,选题创新潜力巨大的,额外再提供特别资助15万元。
九、出站标准
根据《广西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试行)》西大人〔2024〕19号文件规定,达到以下标准之一可申请出站。
(1)在站期间作为主持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含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或二区论文2篇。
(2)在站期间以广西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
十、招聘学科与方向
主要招聘学科: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招收方向:再生混凝土多尺度模拟与本构、组合再生混凝土衍生结构、工程可持续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低碳建材与绿色建造等。
其他学科:材料学、数学、化学等围绕汇碳、减碳、碳转化与利用以及其它相关学科领域也招收,可围绕“双碳”进行交叉领域科学研究。
十一、应聘方式
(1)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职称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件复印件发送至邮箱:haifengyang@gxu.edu.cn或weitingcong@gxu.edu.cn。邮件主题注明“姓名--广西大学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申请”。
(2)对简历初选合格者,研究院将以电话或E-mail的形式通知本人参加面试。参加面试者需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奖励或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的相关证明材料。
(3)面试结束后将对应聘材料、面试情况、科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核,择优聘用。
(4)简历投递截止时间:长期有效。
十二、联系方式
(1)广西大学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联系人:韦庭丛 电话:15828226478 邮箱:weitingcong@gxu.edu.cn
(2)广西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韦金萍 电话:0771-3236137 邮箱:bhb@gxu.edu.cn
导师简介:
肖建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启明星及其跟踪计划入选者。 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Web of Science他引2万余次,H指数81,在WOS、Scopus数据库以“再生混凝土”为关键词,成果数列第1;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6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榜单。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7本;作大会报告40余次。
围绕材料-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研编了再生粗/细骨料、再生砂粉、再生混凝土结构等建筑固废资源化领域全链条核心标准,主编国际ISO、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0部;发起了全国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和绿色建造与运维分会;连续主办11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共同发起2次低碳土木工程香山科学会议;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人物奖。
领衔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创办国际期刊Low-carbon Materials and Green Construction,任执行主编,被Scopus和EI收录;受到广西卫视、中国建材报、世界科学杂志等多家大众媒体宣传报道,推动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率从不足5%(2008)提升至40%(2024);依托自主创新,已将再生混凝土安全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水工结构。长期从事再生混凝土材料、结构与3D打印以及混凝土结构减碳设计等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