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建材生产、施工及维护的隐含碳正成为减排难点,建筑隐含碳限值是将社会宏观减碳目标转化为明确可实施的结构设计约束的重要参数。该文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动态多因素方法,该方法整合了自上而下的预算分解与自下而上的基准标定,并考虑了建筑类型、碳减排调控力度、区域差异及生命周期设计等要素,适配建筑业转型期地区科学制定建筑结构的隐含碳限值。通过对2026年至2060年中国城镇住宅建筑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展示了所提出方法可生成具备随时间降低趋势的隐含碳限值,并提供了与中国五年计划(FYP)相对应的合理限值范围:2026-30年(“十五五”规划)间,对应于适中的碳减排调控力度的结构新建、维护、再建造(如改造更新)的隐含碳限值分别建议为320.8-360.8 kg CO2/m2, 0.96-1.08 kg CO2/(m2·year)、56.3-63.0 kg CO2/m2;建造规模管控有助于放宽隐含碳限值。 2023年,建筑与施工行业贡献了全球近39%的能源相关碳排放;在中国,这一比例在2022年高达48.3%。通常,公众关注的建筑碳排放集中于运营阶段(如采暖、空调耗电)。然而,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造及维护过程紧密相关的“隐含碳”,因其减排技术迭代慢、与传统产业关联紧密,预期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更严峻挑战。建筑结构在设计阶段的方案调整有助于削减结构隐含碳,但还存在以下的参数缺失:所设计建筑结构可接受的隐含碳限值应设定为多少,才能既满足社会发展的建筑安全使用需求,又符合国家的宏观减碳路径需求?尤其对于建筑业处于从快速扩张向平稳发展转型的国家/地区而言,尚缺乏科学的隐含碳限值制定标准。为此,该研究提出了“建筑结构隐含碳限值”的动态多因素制定方法,并推演了2026-2060年间中国城镇住宅建筑隐含碳限值的建议取值。 作者简介: 夏冰,同济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 肖建庄,广西大学/同济大学教授,通讯作者 关湘烁,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Michael Beer,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教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5.113788